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

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说,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世界里,救命和活着都是现实,在求生欲面前,没有煽情。

在一个近2千人的癌症QQ群里,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癌症患者及家属,其中也包含贩药中介。癌症群里没有人能保证100%的痊愈,他们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为自己和患者治疗,想用尽全力地活着。

群里每天不断更新群人数,有人放弃治疗而退群,有人寻找生机而入群。聊天页面中,充斥着对生活的憧憬、相互交流治疗方案。群主李辉说,进群的人是在和现实打赌,“赌对了是运气好,赌不对,人就静等死亡”。

一些癌症患者因为在传统的放疗和化疗上看不到希望,加入到患者群体中来,通过网聊的方式为自己寻医问药、甚至“借药”求生。求生的本能,让患者继续使用属于自己的生命权。

另一些癌症患者为了生活的希望,千里奔赴一线城市的专科医院,整日守候在医院附近,希望医生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久而久之,类似于北京一些大城市中,甚至出现了一些被外人所说的“癌症宾馆”,每天上演人类和疾病抗争的故事。

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

▲肺癌患者顾前芬(化名)介绍个人病情以及买药经历。 实习生 陈婉婷 摄

“癌症宾馆”

对于50岁的宾馆老板袁静来说,她看到过各种癌症患者在为生活努力的样子。

数年前,她和老公把自己的房子隔成30多个小房间,按照宾馆的样式准备了一日一换的白色被子,短租房随即营业。袁静说,只要医院不关门,她就有生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距离她的宾馆不足500米,地处公园旁边,清一色的自建平房,被西三环和四环夹在中间,被周围的树柏包围,从上空往下看,它是高楼林立中的洼地。

袁静熟知每个房间住客的患病情况,甚至记得住客们去医院的诊疗时间。她见过各种各样的患者,有性格孤僻的、脾气暴躁的、也有沉不住气后,住了一天,到医院因为检查结果而灰心的,匆匆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像普通宾馆一样,袁静也能看得到,每天人走,每天人来的一面。这里的住客差不多是一类人、“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

他们在这里等待,等待一份新的治疗方案,或是一张床位。

57岁的顾前芬记不清是第十几次住进了“癌症宾馆”。

自从去年上半年被检查出肺癌后,她总是自己一人坐公交车从鸟巢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查,中途换乘一次公交车,经过27个站点,最终换来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身体各项指标的数据更新。

每一次前往医院检查时,顾前芬不喜欢让子女跟着,原因是:“怕他们焦虑。”

即便家里离医院不足30公里,顾前芬每一次来医院检查,都会在医院附近住上一晚,以便独自一人“研究”检查结果,和预约新项目的检查。

“包括退休金在内的所有积蓄,全都用来看病,”顾前芬治癌一年,花完了手头上的近20万元。一年前,她感觉身体不适,先是到北京301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因此查出患有肺癌。从此开始辗转北京各大医院进行治疗,最终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常客”。

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一年来,“一直为消灭癌细胞努力着”。

“这个地方的人,每天都在求生”,半个月前,56岁的安徽人王宏鹏一家三口第一次来北京,经过病友的介绍,他住进了袁静的宾馆,一天120元,一下交清半个月的房租费。比起外面的宾馆,他觉得这里的人都是同一种人,便于交流,不会打扰别人。一家三口能省下近200多元,“人在外地,到处都是开销,所有的钱,都是救命钱。”

8月1日上午,王宏鹏从医院诊断结束回到宾馆,坐在床上,背靠墙壁,抬头给准备午饭的妻子说,“准备试一试医生推荐的免疫治疗方案。”妻子用手抬起地上的锅,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试试吧。”

喝过午饭的粥后,王宏鹏的儿子对着母亲说,只要是有疗效,一个月三万块钱也值得。

在这些房门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家庭。患者家属之间讨论每天的吃食,却不喜欢交流病情。广东人张勇来化疗3次,就住在宾馆3次。一年前张勇得了肾癌黑色素瘤,广东的主治医生推荐他到北京这家医院的相关科室就诊。

第一次和家属来北京看病时,张勇先是在医院西边的一家宾馆住下,一晚上房费近300元,后来有人建议他住到南边公园的家庭宾馆,遇见了老板袁静,“一天100多元,能省不少钱”。

张勇说,“这个地方(宾馆)离医院近,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能解决不少问题,医院床位紧张,外面费用太高,这里算是最便宜的了。”

谈起三次住宿经历时,张勇把这里比喻成医院的病房,住进来的都是等候救命的人。因为很多人都是癌症患者,要是这里真建设成了一个正规宾馆的话,那就叫“癌症宾馆”了。

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

▲“癌症宾馆”距离北大肿瘤医院不足500米,地处公园旁边,清一色的自建平房,被西三环和四环夹在中间,被周围的树柏包围,从上空往下看,它是高楼林立中的洼地。 实习生 陈婉婷 摄

线上求生群

顾前芬有三个手机、三张手机卡,一个用于生活、其余两个,用来加入多个癌症患者微信群和QQ群,在她看来,一个都不能少。

顾前芬加入的癌症患者线上聊天群近20个。不到一分钟,两个手机会震动数十次。

在中国,到底有多少癌症患者,这个没有准确数据。在她加入的十多个人数上线为2000人的癌症患者QQ群内,每个群近乎满员。

每个群里的癌症类型不一样,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患者群体展现出了强大的自救与学习能力。他们翻阅医学书籍与文献从头学习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些专业名词。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知识的更新速度甚至高于普通医生。“特别是一些从事过医疗相关行业的、工科行业、甚至是IT男。”这是广州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看法。

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和其余同病症患者交流出一种新的疗法后,愿意用生命去赌。一个人数为1993人的癌症患者QQ群主王攀说,“这场赌局所出现的风险,患者愿意去承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被患者群体重视。王攀和顾前芬把一些发布癌症知识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和QQ群、微博、个人网站形容为自己的“4大科普教材”。北京一家肿瘤医院医生把这件事评价为,“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保持理智,患者对疾病了解得越深,我们医生越好做。”

半年前,河北人王攀曾眼看母亲因为救治无路而离世。他没有将群主身份转让或退出,而是不断地和患者群里的其他患者交流肺癌的治疗。他买了厚厚的医学书籍、和肿瘤医生交流,用他的话来说,自从母亲患病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自己从一个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变成一个癌症领域的“公知”。

时间长了,一些没有知识储备的患者和家属会单独与王攀私聊,希望他能给出一些治疗建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患者更需要的是权威而通俗的知识科普,”王攀给出建议后,通常会强调患者再次咨询医生。

这些患者来自不同的地方,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像陆勇一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只身出走海外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王攀说,癌症群的患者,多数是在等。

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

▲顾前芬有三个手机、三张手机卡,一个用于生活、其余两个用来加入多个癌症患者微信群和QQ群,在她看来,一个都不能少。她加入的癌症患者线上聊天群近20个。不到一分钟,两个手机会震动数十次。 实习生 陈婉婷 摄

原料药自救

徐明从2014年底开始给母亲吃原料药。

从2014年底开始算起,徐明已经连续给母亲吃了3年半的灌装的原料药,“按照山西省肿瘤医院医生的表述,如果没有药,母亲最多剩下半年的时间”。

2018年初,徐母去世。临走时,徐母告诉徐明,“能多活两年多,也行了”。

由于在国内使用境外代购药处于非法地带,医院明令禁止为患者使用,尤其是因为国内未上市的药没有经过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没有人知道科学的剂量应该是什么。对于印度来的仿制药,患者的判断方法不多,以身试药是常态。这个群体孤单而无助。

这样的行为在医生看来,就是在“碰运气”。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肿瘤内科医生说。

徐明从网上代购手里买来相应的原料药后,根据医生临床治疗的指南、药品说明、医学资料等考究母亲肺癌需要的剂量,然后加以淀粉、乳糖等辅料,按照比例,再通过网购混料器的混合,均匀地将药末灌装进胶囊中。

其定制药品的剂量无法和成品药相比拟。多数情况下,徐明是根据肿瘤大小的变化和母亲的身体情况增减药物剂量。

徐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行业,母亲生病前从未接触过医疗知识。但目前就肺癌领域的靶向药治疗法来说,他有一定的自信。他紧盯国际上最新的肺癌治疗临床指南和相关信息,“自己的水平已经快过一些国内医院药物临床治疗的节奏。”

他给母亲吃的是克唑替尼原料药。

克唑替尼又叫赛可瑞,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制的一款针对ALK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国内价格超过5万元/瓶,一个月的量。而徐明购买原料药的花费,再加上每月母亲的检查费,一个月5000元左右。在山西太原,这已经相当于徐明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消费水平已经持续了30多个月。

给母亲吃原料药的原因很简单,“家里没钱了。”

原研药厂不可及的药品价格,让徐明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徐明也在中国癌症基金会了解到相应的援助项目,项目方案是“自费4瓶,赠送8个治疗周期”,这意味着,徐明需要先自费超过20万元,才能进入赠药流程。对于月工资5000元左右的他,“这个数目,自然承担不起”。

除了给母亲治病,徐明还要负责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

徐明如实告诉母亲原料药的危险,徐母没有反对。面对巨额药费,徐母没有选择。

徐母去世后,徐明变得不愿意多说话。他觉得自己是万千癌症家庭中的一个缩影,在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带着希望治疗,也在希望中奔波”。

顾前芬和徐明一样学习靶向治疗,高额的原研药费也让她想尝试原料药自救。

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

▲顾前芬身后的治疗常备药物。 实习生 陈婉婷 摄

海外求药

和徐明的故事不同,湖南癌症患者周华选择亲自奔赴海外求药。

2014年底,25岁的周华在长沙被确诊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之初,周华跑遍了中国各大肿瘤医院治疗无果。他开始把目光看向国外。4年来,他走遍日本、新加坡、德国、印度、土耳其、香港。“哪里有药,去哪里,哪里便宜,去哪里。”

周华熟记自己在国内的治疗过程,25次放疗,27次化疗,两次使用美罗华靶向治疗,两次细胞治疗,两次单克隆抗体治疗。

从2015年下半年,周华开始使用PD-1免疫疗法,病情逐渐稳定之后,又持续用PD-1联合化疗。治疗到现在,周文已经花费超过200万元。这不是他能长期持续的消费水平。

癌症消耗了他在建筑行业多年的积蓄。如今,周华依然会踏足海外,继续寻药。

在接受采访时,周华的话题总是离不 开每个国家的药价、医疗水平和就医体验。在外人看来,周华的微信朋友圈里常常发布旅游的动态信息,但是在他看来,“这并不是旅游,不是去参观风景,我有我的目标,就是要找到适用我的新药物。”

“任何一种药物都会存在耐药性,每个人的耐药时间不一样,所以必须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抗癌药”。周华因为海外购药经历丰富,在一些患者群里,他成为意见领袖,时常为一些同病症患者讲述一些抗癌知识。“想要自救,和自身的年纪、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性格有关,一般来说,一些老年人和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比较难沟通。”

周华说,南亚国家的靶向药药价便宜,大多数人一个月只需要几百元就可以稳定用药,“总是在一个地方寻求生存机会,很难看到照进来的光,”他说。

周华自己去往海外买药,对药品的好坏,自有把握。除了通过在正规医院就诊时医生的推荐外,周华也会去正规药店寻药,包括找当地医疗主管部门查询卖方的信息,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避免买到假药。可是,并非所有的患者能自己到海外求药。周华沉默数秒,“大多数患者买药,找不透明的渠道,只能去赌运气。”

更多的患者还是像徐明一样,通过找到控制购买渠道的中介,以为低于国内,高于国外的价格买到救命药,“至于药品的可靠性,只有吃了才知道”。王宏鹏父亲的肾癌黑色素瘤可以用PD-1抑制剂治疗,他托朋友在香港药房问到原研药PD-1抑制剂Keytruda(k药)价格在3万人民币左右一瓶,他知道群里有人报价1500元一瓶,但他不敢冒风险。

陕西肺癌患者王玉芬,在现某三甲医院“好心”医生的推荐下,以4000元/盒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孟加拉的奥希替尼黑盒仿制药。有患者提醒过王玉芬,“多花了钱,印度版本的只要1000多元/盒“。但王玉芳很无奈,她担心如果不从医生这儿买,后续就得不到医生的悉心治疗。

周华知道患者们在想什么,“他们想活下去,又不想成为负担”。正版抗癌药吃不起,多数癌症患者只能选择便宜的药,用来搏一搏。“还好国外有药”,周文说,在国内经历过数十次的化疗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全身病灶转移,如果不出去寻药和治疗,“在国内只能等死”。

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

▲8月8日中午,顾前芬拖着小拖车来到北大肿瘤医院登记抽血。 实习生 陈婉婷 摄

“地下药房”

在巨大的求生欲面前,为了活命,他们希望能将寿命延长一年、两年、甚至更长。多数癌症患者愿意把自己当做一只小白鼠。

一位长期关注癌症群体的业内人士介绍,对于一些资金匮乏的癌症患者而言,价格低廉的仿制药或者原料药成了他们活下来的希望,虽然一些仿制药号称和原研药药效相近,但是没有人能真正地保证具体的相似数据。“一些仿制药对癌症患者来讲,还被当做‘安慰剂’,吃了第一次后,有了精气神,检查的指标也有所下降,于是接着去吃第二次、第三次。”肿瘤治疗的评价指标是生存期以及五年、十年存活率,这些临床试验的具体指标,却没有人进行对比。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描述,医疗领域考虑整体风险。没有经过严格、科学实验的使用剂量、没有专业指导、加上渠道不透明等因素,海外代购抗癌药的可靠度不一定会比临床指南中的治疗方案高。他认为,很多癌症患者吃不起正版的原研药,从而选择仿制药、原料药的心情也是无奈之举。

原料药、和仿制药交易在国内处于灰色地带,买卖渠道一旦因为违法,就会中断。对徐明来说,这意味着必须寻找新的渠道,重新对无法确认的新药下赌注,而他在买药时,从未见过给他寄原料药的人,他甚至无法判断,卖药人和寄药人是不是同一个。

周华和王攀这样描述癌症患者群体,“这是一个江湖”。

至今,王攀手机里依然存着好几个卖药人的联系方式。有时候听到一些关于药物的传言,这几个人便主动关闭朋友圈,暂时消失在买卖圈子里。“这个圈子里很特殊,大家都很敏感,”王攀说。

在癌症患者群体中,一些患者自发形成相互“帮扶”的组织,并且越发成熟。

总部在英国的阿斯利康公司所生产的抗癌药泰瑞沙(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正版原研药价格近5万元/盒,30片剂,一个月量。用于治疗在EGFR TKI药物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EGFR T790M 突变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这种药,在孟加拉有仿制版本,主要有BEACON(碧康)公司和INCEPTA公司进行仿制,然而同样一种药,市场价格在3000元/盒左右。和原研药相比,价格相差巨大。

2017年底,50多岁的河北人张春生因为患上肺癌,经过病友介绍和医生的建议,他准备尝试使用泰瑞沙。张春生为了能寻找到渠道,在其加入的一个癌症患者QQ群中发布一条求药信息。没过多久,就有一名群友私聊张春生,并称“量大从优、保证质量”。

与买药群友进行沟通后,张春生了解到,卖药群友也是一名患者,自己也在服用孟加拉版泰瑞沙。在向其支付3000元人民币后,张春生通过快递收到了药。

直到现在,张春生没有再找过除了QQ群的购药渠道。“只要在群里发布想要的药品名,就有人出来说,很多种抗癌药在群里都能找到”,张春生把QQ群看成了自己的“药房”。

群主王攀描述,癌症患者只要吃了靶向药,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甚至是原料药,都不能断药。“在群里因为购药渠道中断,发布信息‘借药’的患者非常多,”王攀曾向群友表示,如果患者需要药物,一定要提前说。

癌症患者最担心的就是断药。“药从国外进来,渠道不透明,市场也就不稳定”,王攀说,因为每个患者购买数量不统一,一旦有患者断药的事情发生,群里至少有人能拿出药来帮助断药患者挺过一段时间。在群里,大家把这个现象叫做“借药危机”。

国内买卖仿制药属于灰色地带,张春生没有其他的购药渠道,“好在群里有人响应。”顾前芬说,“往往在这个时候,才能体现一个群体的团结和人性。”

(文中袁静、顾前芬、张勇、王宏鹏、王攀、徐明、周华、王玉芬、张春生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游天燚

编辑 甘浩 张太凌 校对 郭利琴

本文为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相关标签:徐明癌症患者原料药原研药袁静仿制药张春生肿瘤医院肺癌陈婉婷我不是药神 染发会引来癌症?!腰椎间盘突出并非疑难杂症,妙招教给你,让你远离腰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