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50余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二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8.65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2015年门急诊人次336余万,年出院患者4.7万余人次。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3个,重点专科30个,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数字胃肠机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28名、上海市名中医21名、博士生导师4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医院有32个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
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成立31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5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托管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和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集团二级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的创立和发展。2004年起与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开展名中医下社区、科研合作、适宜技术推广等帮建工作。
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含七年制)、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陈湘君、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吴银根、唐汉钧名师研究室,以名师研究室为依托,展开教学查房和示范课程讲座,并进行名师教学思路研讨,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资源的精品化,《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被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教材建设为载体,总结学科建设成果,承担多部国家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工作。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
医院将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开展重点病种(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和拓展病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力争在研究中有所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共赢,全面带动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医研双赢”的中医临床科研运行新模式。
医院始终秉承“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和“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院训),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院”、“人才强院”、“东西联动”的方针,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建设成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44路、49路、72路、89路、104路、572路、864路、932路、144路、50路、隧道二线公交车;浦东分院:原野专线、隧一、隧二、86路、82路、84路、608路、610路、619路、981路、787路、572路、576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