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CAR-T疗法的商业化困局

上周,CAR-T疗法传来了一条让人欣喜的消息。9月9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拟将上海药明巨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瑞基仑赛注射液(研发代码JWCAR029)上市申请纳入优先审评。目前,中国尚未有产品获批上市,瑞基仑赛的优先审批无疑会让制药人对CAR-T疗法的商业化抱有些许期待。不过,CAR-T疗法商业化并不顺畅,最早2017年上市的两款CAR-T产品的销售额也远未达到预期。

△表1.全球上市的三款CAR-T产品

CAR-T(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治疗,需要分离患者体内的T细胞并在体外进行特定肿瘤抗体的修饰,经过扩增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这种个性化让CAR-T疗法的优势突出,如显著疗效、无耐药性等,但也正是因为该疗法的“个性化”,CAR-T疗法在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路上寸步难行。

△图1.CAR-T疗法原理

患者可及性低
 
传统的CAR-T技术需要为每位患者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每位患者体内收集各自的T细胞,随后在患者T细胞中插入一个新的基因,使其能产生某种特定蛋白(嵌合抗原受体CAR)。最后在体外大量扩增改造后的T细胞并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消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但该过程生产周期较长,有些患者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每次制备的细胞数量和质量一致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此外,CAR-T的疗效存在不确定性。在某些患者身上能够发生奇迹,而在另一些患者身上却毫无反应的情况并不少见。来自不同的病人,每批 T 细胞的质量可能参差不齐,其他科学和生产变量(嵌入外来 DNA 所用的载体、细胞培养技术、运输及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时机、选择的化疗方案)都会使结果难以预料,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
 

△表2.CAR-T常见不良反应

价格高昂

除了以上情况, “因人而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成本飙升,而飙升的成本最终还是要落到患者身上。为了避免移植免疫排斥,每个新患者都需要重新制备一次T细胞,从而导致该方法成本昂贵。比如诺华的Kymriah售价为475000美元,Gilead的Yescarta售价为373000美元),这样的费用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确实是难以承担。

为了解决CAR-T疗法价格较高的问题,有些企业尝试着开发通用型CAR-T疗法,即从健康人体内提取分离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其既能规避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又能发挥既定的抗癌作用。使用该技术可以一次性制备、储存大量的CAR-T细胞,当有患者需要CAR-T细胞的时候,可以“随取随用”。但这样的尝试似乎不算顺利,Juno的JCAR015、Kite Pharma的KTE-C19,以及Cellectis的UCART123都分别出现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事件。

标准化之困

难以控制的高成本背后其实是难以形成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个体化差异导致 T 细胞的备置周期不同,这种情况下,极难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而标准化工作流程是医疗产品商业化中控制成本极其重要的一环。目前,工业界仍没有开发出一个成熟的,完全可被接受的Car-T生产工艺过程,许多Car-T产品都在使用人工操作,非常耗时耗力,且难以扩大,失败率较高(成功率最高的吉利德在ZUMA-1中也有近10%)。

△图2.Car-T制备流程      

碰壁实体瘤

当然,即使CAR-T疗法上市困难重重,也并非做不到,但上市后如何挣到让人满意的销售额又是另一个问题。尽管Car-T已经获批了以B细胞上CD19为靶点的DLBCL、PMBCL以及ALL在内三个适应症,但市场上对Car-T主要的担忧在于其靶点较少(多集中于CD19、BCMA)、适应症较少,市场受限。尤其是在约占了所有人恶性肿瘤90%的实体瘤领域,CAR-T疗法深受靶点选择之困。

CAR-T识别的靶点必须要表达在细胞膜表面。而在实体瘤里,寻找合格的CAR-T靶向的细胞膜蛋白着实不易。大家熟悉的HER2、GPC3、Mesothelin、GD2、CAIX等其实都是TAA(Tumor Associated Antigen肿瘤相关抗原),很可能埋下安全的隐患,即靶向正常组织。据报道,在治疗转移性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中,患者在输注靶向HER2的CAR-T细胞后,发生了急性肺水肿,并最终死于呼吸衰竭,研究发现正常肺组织细胞存在低表达的HER2蛋白。
不过,尽管实体瘤癌细胞存在大量异质性与演进性,实体瘤Car-T仍是众多肿瘤研究者与医生们积极探索的领域,已经有诸多针对实体瘤的Car-T临床试验在全球展开,并且展现出了不错的前景。

△表3. Car-T部分实体瘤进展情况,数据来源:clinicaltrials,财通证券研究所


结语

即使困难重重,也不可否认CAR-T疗法的潜在价值。作为抗肿瘤治疗的前沿技术应用,CAR-T产品仍然有不断升级并扩大适应症的预期。此外,技术的进步也在推动着CAR-T产品安全性和耐受性提高,提升临床应用的前景。在目前,国内开展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已经多达23项,仅次于美国,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新药研发领域走到国际前列。对于新药研发刚刚起步的中国而言,或许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参考出处:
1.财通证券《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看好Car-T行业长期发展》
2.https://mp.weixin.qq.com/s/lDh9bp1Is4sbSbVBQyzk6w
3.https://mp.weixin.qq.com/s/ajTXYe3qjG6oAldQ4mwiDw
4.http://www.yyjjb.com.cn/yyjjb/201809/201809201527532753_705.shtml

相关标签: 信达已入局,罗氏2:1 TCB--CD20xCD3双抗获批临床《细胞》:代谢免疫检查点诞生!科学家发现了可增强肿瘤侵袭性,抑制免疫的色氨酸代谢酶,或是新免疫治疗靶点丨科学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