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注意啦!小心吃出来的消化道肿瘤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刘思德

冬天里,是不是来个麻辣烫辣得过瘾?是不是大块肉大口酒来得爽?……然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思德提醒,如今消化道肿瘤高发,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吃好每一餐是预防消化道癌的最好方式。并建议40岁以上健康人群最好能做一次胃肠镜筛查。

A、前五大致命癌消化道肿瘤占四个

刘思德介绍,消化道肿瘤是高危的肿瘤,在世界上十大高发癌症中,消化道相关的肿瘤占了四个。如果进一步细分,“杀手榜”前五大癌中,除了排名第一的肺癌外,其余4个都是消化道相关的癌症,具体包括: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这意味着,消化道肿瘤占到了整个肿瘤的3/4。

“广东是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的高发地区。”刘思德指出,由于患者对筛查重视不足,往往是等到已经出现症状了才去医院,但一旦出现症状时,往往超过八成的患者已经是中晚期。

消化道肿瘤能早期发现吗?可以。他解释,胃癌高发国日本早已走在我们前面,由于全民普及胃肠镜筛查,早癌发现率高达70%以上。但遗憾的是,“由于国内体检未将胃肠镜筛查纳入范围,加上大部分人不重视体检,等到有了症状才去检查,所以才导致中国目前早癌发现率只有10%-30%不等。”刘思德说。

B、消化道肿瘤多与饮食习惯有关

刘思德介绍,消化系肿瘤的发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伤害引起机体突变。既有外界因素、遗传因素,同时也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

食管癌:潮汕是广东省食管癌的高发地区,这与当地居民爱吃烫食有关,如长期喝热茶、热汤、吃火锅等。因为烫食会损伤食管黏膜,出现不典型性增生,重度的增生就是肿瘤前病变。此外,营养缺乏、食用含黄曲霉毒素或亚硝胺类物质的食物,也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率。

胃癌:胃癌的发生除与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外,还受食物及饮食习惯的影响,食物霉变、贮藏时间过久,喜欢吃腌制、高温煎炸的食品等都可导致胃癌发病率增高。“人们常认为多吃芋头、红薯、玉米有益健康。”刘思德提醒,这类食物属于劣质淀粉,对肠胃等消化系统造成负担,过多食用易诱发胃癌。

肠癌:现代人饮食精细、食物营养过剩,蛋白质摄入大大超过人体需求。“蛋白质在肠道中经肠道细菌分解,生成氨基酸,对肠壁造成刺激,促进息肉增长,也就是腺瘤,最终就可能发展成大肠癌”。此外,摄入过多的糖分会损伤胃黏膜,同样会诱发肠道癌。

肝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是肝癌的常见诱因,食物中的黄曲霉素、亚硝胺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癌物。

C、胃肠镜筛查能发现消化道早癌

“肿瘤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刘思德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内镜检查,在消化道癌早防、早诊、早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胃镜、肠镜是发现消化道早癌的金标准。比如大肠癌,从肠息肉到癌变约需要7~10年时间,原本做个肠镜就能查出的病,却因没有防范意识,多数人发现时已到了中晚期,错失治疗良机。

如果能在早期筛查出消化道肿瘤,治愈率可达95%。他解释,医生只要利用染色内镜或者放大内镜,能够很清晰地将早癌病灶和胃肠道正常组织区分开来。由于这个阶段的肿瘤只存在于胃肠道黏膜层,还没有进一步浸润到组织中,因此治疗非常简单,只要通过内镜将黏膜层剥离掉就能够根治。但是,一旦错过这个阶段,不仅要手术切除,还要放化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D、40岁以上人群最好能做一次胃肠镜

由于食管早癌、胃早癌、肠早癌一般都无症状,有的可能有炎症、溃疡等,但属非特异症状,因此千万不要等到出现消瘦、呕血、便血、黄疸等医学上称之为“报警症状”才做内镜,这时往往为时已晚,错过揪出早癌的时机。刘思德提醒,以下人群需要尽快做胃肠镜诊治――

一,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无论男女,均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有风险因素时,还应定期复查。

二,有食管癌、胃癌、肠癌家族史,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好烟酒、饮食不规律等人群。

三,已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比如胃部不适,可表现为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肠道不适,可表现为下腹痛,大便习惯与性状的改变,比如每天排便一次变为排便多次,或者便秘、便稀、便血、鼻涕状黏液血便等。

四,正常体检时发现CEA、CA199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尽快做胃肠镜以进一步排查。

相关标签: 维生素C,防止乙肝发展成肝癌的“重要防线”预防肺癌从这五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