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40克水果专家:太少!摄入足量果蔬可预防恶性肿瘤
近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国民果蔬关注度大数据》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水果日常摄入量只有40.7克,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表示,2002—2012年10年间,中国人均果蔬摄入量有所减少,鉴于蔬菜、水果在均衡膳食中的重要作用,应当“果蔬进餐盘,健康每一天”,建议成年人按照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
蔬菜食用可遵循彩虹效应
大数据显示,公众通过网络搜索果蔬相关话题明显增多。桃、苹果、猕猴桃、萝卜、山药、黄瓜等果蔬品种搜索次数最多,防癌、血糖、亚硝酸盐这些老话题仍被密切关注,水果酵素这样的新鲜热词也登上话题榜。 丁钢强所长指出,尽管果蔬关注度日益增多,但实际生活中,果蔬摄入不足仍是老大难问题,尤其水果的日常摄取量仍远低于每天200—350克的推荐标准,只达到40.7克。 大数据分析同时显示,蔬菜关注度明显高于水果,而叶类蔬菜的关注度偏低;高血压、糖尿病、肠癌三大慢性病占据国民关注前三甲;女性人群更为关注果蔬防治便秘、抗氧化等话题,而男性更为关注果蔬预防糖尿病、心脏病等话题。 “吃蔬菜最基本的原则是:每人每天保证吃500克(生重),种类最好在5种以上的蔬菜。根、茎、叶、花、果和菌藻类,每天摄入的种类越多越好,特别是菌藻类,如蘑菇、黑木耳等,最好每天都有。”中华预防医学会专家指出,蔬菜不仅只有绿色,不要只局限于绿颜色。吃蔬菜可以遵循彩虹效应,每天吃的蔬菜颜色,最好像彩虹一样多,如南瓜、胡萝卜、紫甘蓝、茄子、番茄、辣椒等,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抗氧化体系。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也应该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同时减少主食的摄入;贫血、肠胃功能不好的人以及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不能一次性吃太多蔬菜,粗纤维含量高的蔬菜,比如芹菜,吃多了很难消化。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表示,公众应增加每天摄入足量蔬菜、水果的意识。尤其水果的摄入量目前远低于推荐量,应当通过倡导使越来越多的人将水果当成每天均衡膳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摄入足量果蔬预防恶性肿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19%的胃肠道癌症、31%的缺血性心脏病和11%的中风都与果蔬摄入过少有关。这意味着,摄入足量果蔬每年能够拯救170万人的生命。 专家表示,平衡的膳食是健康的基础,果蔬中所含的营养素,如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对身体大有裨益,能有效维护日常健康、预防慢性病。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足量的果蔬摄入能够预防恶性肿瘤等诸多的健康问题。 丁钢强介绍,果蔬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功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对更容易面临便秘困扰的女性族群十分有益。与此同时,公众还可以根据营养密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营养密度是指对每100克水果中17种营养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针对糖尿病人是否能够吃水果,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水果,选购时应了解水果的血糖生成指数,苹果、奇异果、西柚都是不错的低糖水果。果蔬中同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特别是一些水果中含有吸水性极强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后在胃部膨胀,减缓食物中糖分的移动速度,进而控制糖分的吸收速度。
水果摄入并非越多越好
据了解,在夏季,医院消化内科也经常会接诊到吃多了水果而胃痛、难受的患者。他们或是空腹食用,或是吃多了柿子、李子、西瓜等水果。还有许多女士把夏季当成了减肥的大好季节,为了减肥而只吃水果不吃饭。 在鼓励摄入足量果蔬的同时,专家们还再三强调,不科学的“猛补”水果并非多多益善。食用水果并不是越多越好,市民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有所选择。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内脏器官生理功能减弱,一次不宜进食大量水果,也不要吃硬、脆、不易消化的水果,应选择柔软的水果,并要“少食多餐”。 其实,吃水果的时间也很有讲究。有些人习惯在饭后立即吃水果,专家表示,其实餐后马上吃水果很容易使水果在胃里停留过久引起腐烂,从而产生气体,导致腹胀甚至消化功能紊乱。最好在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再食用水果,有助于消化吸收。如特别需要减肥,可以在餐前20分钟至40分钟吃一些水果,水果内的粗纤还可让胃部产生饱胀感,减少进食,但千万不要用水果代替吃饭。 专家特别提醒,反季节果蔬要慎食,提早上市的水果形状越变越怪,个头儿也越来越大,这类水果有可能采用了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还是少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