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利器—基因靶向技术。

导读:抗癌利器—基因靶向技术。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王远东教授介绍说:“基因靶向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手上多了一种对付癌症的利器。基因靶向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让一些接受传统放、化疗无效的病人看到了希望,使不少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更关键的是,由于靶向治疗对付的只是癌细胞,基本不伤害人体的正常组织,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程度明显降低。   因此,在很多肿瘤专科医生眼中,靶向治疗是一种不仅让癌症患者活得更长,而且能让他们活得更有质量的方法。“基因靶向治疗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确实当之无愧。”陈金城和王远东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样的感叹。

  虽然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让基因靶向技术诞生的科学家,直到今年才拿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项技术实际上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进入了中国的肿瘤临床治疗,并让很多癌症患者受益。   今年62岁的陈细妹(化名)是广东肇庆人,5年前,她在当地医院被诊断患了晚期肺癌。“当时医生看着我母亲的肺部CT扫描结果,摇着头告诉我们做好最坏打算,因为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手术、放、化疗都已经不能做了。”陈细妹的小儿子李先生对记者说。然而,陈细妹的几个儿女都特别孝顺,他们不想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母亲离去,于是一家人又带着母亲来到了广州求医。   在广州某三甲大医院的呼吸科,一位医生告诉他们,按照国内当时的治疗水平,陈细妹的病确实没什么好治的了,但当时美国和英国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抗癌的新药,口服,效果很好,而且病人吃了也没什么痛苦,不会出现放、化疗后的剧烈副作用,建议他们想办法找渠道自己购买这种药。   “后来,我们通过一些在香港的亲戚找到了这种药,很贵,一天一粒,每粒要500多元。”李先生说,但为了救母亲,他们兄妹几个咬咬牙,买了。“但神奇的是,这种药的效果几乎真的就是立竿见影:之前整夜咳嗽得无法入睡的母亲,咳嗽明显减少,可以睡觉了,而且胃口也好了很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大为改善。”三个月后,李先生带着母亲回医院检查,“医生看着母亲的CT片,惊讶得差点说不出话,因为肿瘤不仅被控制住了,而且还缩小了!”   5年过去了,当初被判了“死刑”的陈细妹如今还活着。记者日前见到了在医院复诊的她,精神很好,说话中气十足,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位晚期肺癌病人。   靶向治疗让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   “其实,陈细妹服用的就是一种靶向抗癌药物。”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王远东教授介绍说,而这种药物的研发基础,恰恰就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基因靶向技术。   “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新途径,是个大方向。”王远东说,“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科学家之所以获得本届诺贝尔奖,就在于他们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造福着世界各国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   据了解,基因靶向治疗在中国已经开始了五六年时间,这项技术将成为药物治疗癌症的一个主要方向。   如果说,陈细妹当年获取靶向药物的途径多少还有点“不合法”,那么现在在中国,基因靶向治疗的发展已经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如今,很多癌症都可以通过靶向治疗:肺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癌、肠癌……有研究表明,在接受了靶向治疗的患者中,超过50%的生存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而据了解,目前的靶向治疗药物不再局限于静脉注射,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口服药物,病人无需再天天去医院,自己在家里服药就可以了。   除此以外,靶向治疗已经被美国和中国的癌症治疗指南列为二线用药。这对于无数癌症专科医生来说,等于手头上又多了一种有力的武器。“以前,面对一些化疗后复发的病人,我们确实很无奈。但现在有了靶向治疗,我们就可以‘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了’。”一位肿瘤专科医生对记者说。   据统计,目前在肿瘤专科医院,大约有20%的病人在接受二三线治疗时采取了靶向治疗法。   基因靶向治疗到底是什么?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基因靶向治疗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卡佩基获奖的消息让他执教的美国犹他大学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学生们的眼中,卡佩基教授不善言辞,手里总是握着一支铅笔。他常常用铅笔,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些线条或杂乱的字母在纸上表示出来,并称其为“信手涂鸦”。   早在1977年,年仅40岁的卡佩基在他的犹他大学分子遗传实验室里,就把他对“基因靶向敲除技术”的设想用铅笔“涂鸦”到纸上。   卡佩基的想法最初看似天马行空,匪夷所思。他认为人体有数万个基因,重大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就是由于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果能准确找到发生了变化的基因,再有针对性地将这部分基因“敲除”,就可以使它失去某种生物学活性,不再致病,从而治愈各种顽症。简单地说,这就是一种找准了疾病靶点——某个基因,然后再将其清除的治病方法。   1987年,卡佩基开始在实验鼠身上应用他发明的基因靶向敲除技术。1989年,第一只“基因敲除小鼠”诞生。   现在,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卡佩基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奖时的辉煌,只有和他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最清楚,卡佩基为此用掉了多少铅笔。熟悉他的人都笑称,他是用手里的铅笔敲掉了小鼠的基因。   基因靶向治疗:找准了目标才发子弹。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就是在卡佩基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远东解释说,以往,一提到癌症治疗,人们联想到的首先就是手术,然后就是放疗和化疗。“这三种传统的方法对付癌症无疑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痛苦。”在王远东的临床治疗经验里,被这些治疗折腾得“生不如死”的例子多不胜数。“这些传统治疗方法中,手术是创伤性的,放化疗是毒性治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也不能幸免。因此患者遭受很大的身体痛苦。”   “而基因靶向治疗恰恰与此相反,它是找准了目标(癌细胞)才放子弹的。”王远东把癌细胞的生长机制形象地比喻成一辆汽车,“汽车的发动需要很多的通道,癌细胞也一样,它的生长中有很多关键的‘节点’,例如一些酶、蛋白质、受体等,而靶向治疗的药物,就是找准了癌细胞生长中的这些节点来打击,以此来阻断癌细胞的生长。”正因为把目标找准了,所以靶向治疗不会伤及人体其他正常组织,患者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痛苦的并发症。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多位正在接受基因靶向治疗的患者,他们都活得和正常人没有明显的差别。今年76岁的周大爷被查出结肠癌。“医生给我用了一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靶向治疗药,我吃了两个月,肿瘤消失了,而且我能吃能睡,差点就忘记自己还是个病人了。”周大爷的乐观,确实很难让人将他和癌症扯上关系。   不一定要把肿瘤“赶尽杀绝”   最近,记者从哈尔滨第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上了解到,医学界现在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思路已经改变。以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为例,医学界如今并不主张把完全消灭癌细胞作为目标,对于那些接受标准化疗方案无效、身体无法耐受化疗或者治疗成功后复发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必须采用二线治疗方案。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着重于控制肿瘤,使之不再增大,也就是让患者带瘤生存;同时,治疗的目的不仅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要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在手术治疗上,不少医生也改变了以往非得对肿瘤“赶尽杀绝”的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年纪较大的晚期肿瘤患者。”王远东说,他几年前曾经收治过一位70岁的晚期癌症病人。“当时,他已经无法开刀做手术了,于是我对他采取了微创消融的方法,通过热疗的原理,只要小小的一个切口就能把肿瘤杀死。”手术后,病人出院了,在之后的10年里,这名病人的肿瘤一直有复发,但王远东一直没有给他动大手术,而是通过18次的消融微创治疗来帮助他对抗癌症。如今,这位老人已经80岁了。“从查出晚期肺癌到现在,他足足活了十年。而且由于他一直没有接受创伤性很大的治疗,所以这十年他不是在无休止的痛苦中度过的,而是活得很好,质量也很高。”   基因靶向治疗仍然有遗憾   当然,目前所应用的基因靶向治疗还并不十分完美。首先,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基因靶向药物价格比较昂贵,一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每月的费用需要1.6万~2万元,而治疗肝癌的药物每月费用更高达4万元,还有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一支针剂的价格就是2万多元……   其次,并非所有患者对这些药物都敏感,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患者使用这些药物都有效。   第三,部分患者在使用了靶向治疗药物到一定阶段后,肿瘤还是会复发的。而且当肿瘤复发后,再使用同类药物可能会无效。还有,靶向治疗药物虽然副作用大大降低了,但个别患者还是会出现皮肤皮疹等问题。   据了解,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医学界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如何通过与手术的配合来降低患者服药后肿瘤的复发率,如何与传统的化疗药物配合使用等等。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个别基因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将价格调低,而且有希望能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

相关标签: 抗癌的神奇细菌。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应重视防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