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多肽抗原

组织多肽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TPA)是一种胎儿抗原,见于增殖旺盛的组织。正常组织中含量甚微。TPA被细胞角蛋白8、18和19的抗体所识别。已分离出具有TPA免疫反应的不同蛋白质,分子量为20~45kD)。TPA与某些细胞分裂素、细胞骨架蛋白有广泛的共源性,当细胞分裂时,其浓度增高。TPA是一种普通的肿瘤标记,无器官特异性。

 

20130617020802810.jpg

 基本信息

        是否空腹:空腹

        参考价格:50~100元

正常值

        <130U/L。

临床意义

        (1)肺癌患者血清TPA水平明显增高,TPA水平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手术后显著下降,复发早期即有明显上升。提示检测血清TPA对肺癌的病情监测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血清TPA增高还可见于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及胆管癌等恶性肿瘤,如配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查.可早期发现上述肿瘤的复发。

        (3)在某些非肿瘤性疾病如肺气肿、支气管炎、良性肝病、消化性溃疡、胰腺炎以及妊娠时,血清TPA亦可增高,但其增高幅度不如恶性肿瘤。 (4)TPA可用于胆管癌和肝细胞癌的鉴别,在胆管癌时TPA为阳性,而肝细胞癌时则为阴性。

注意事项 

        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时常常在切片上出现斑点状假阳性反应,应注意识别。

        2.部分非上皮性肿瘤组织(平滑肌肉瘤)可见有阳性表达,在诊断时应注意。

检查过程

        本法分三个步骤,即抗原与抗体反应、B和F分离和放射性测定。

        (1)抗原与抗体反应:将标本(非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抗血清顺序定量加入小试管内,置室温(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竞争结合。

        (2)B、F分离:分离技术多种多样,常用沉淀法。

        ①第二抗体沉淀法:又称双抗体法,在受检抗原与第一抗体特异性反应后加入相应的第二抗体,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的复合物共沉,一经离心即可使结合标记抗原B与游离抗原F分离。本法是特异性沉淀,分离完全,非特异性结合力低。但第二抗体用量较大,成本较高。此外血清浓度、抗凝剂的有无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

        ②聚乙二醇(PEG)沉淀法:使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水化层破坏而导致蛋白质沉淀。本法优点是PEG制备方便、价廉、分离快速,缺点是非特异沉淀物较多,分离不完全。

        ③第二抗体-聚乙二醇沉淀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淀优点,且保持第二抗体特异性沉淀的作用,又减少第二抗体用量,并降低PEG浓度,使非特异沉淀物减少。

        ④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将小分子的游离部分吸附。如在活性炭表面涂上一层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径的网眼,从而允许小分子游离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复合物则被排斥在外。在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游离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离心使颗粒沉淀,上清液中含有结合的标记抗原。

        (3)放射性强度测定:B和F分离后,即可测定其放射性强度。测量仪器有两类:液体闪烁计数仪(测β射线)和晶体闪烁计数仪(测γ射线)。计数单位是探测器输出的电脉冲数,单位为cpm(脉冲数/min)。每次测定均需作一标准曲线图,以标准抗原的不同浓度为横坐标,以测到的相应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作图。放射性强度可任选B或F,亦可采用计算值B/B+F、B/F或B/B0。标本应作双份测定,取其平均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受检抗原浓度。

不适宜人群

        造血功能减低的人如白血病、各种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患者或血小板减少的人抽血时应注意,不宜多抽或频繁抽血。

不良反应与风险

        1.抽血结束后,不要按揉针孔部位,以免造成皮下血肿。如果抽血处有小片青淤,轻微触痛,请不要慌张,可过24小时后再做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一般的小量淤血会在3到5天的时候内逐渐吸收而颜色变浅,恢复正常。

        2.抽血后出现晕血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相关标签: 淋巴细胞数胸腔积液临床化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