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 NK 细胞疗法

什么是 NK 细胞?

NK 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是机体内至关重要的免疫细胞。NK 细胞源于骨髓,属于除 T 细胞、B 细胞之外的第三大类淋巴细胞,约占血液中所有免疫细胞(白细胞数量)的 15%,是天然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肝脏和脾脏。

NK 细胞是体内负责杀伤老化、受病毒感染、肿瘤等异常细胞的主要 “战士”。与人体其他 150 多种白细胞不同,NK 细胞无需接受免疫系统的特殊指令,也无需其他细胞配合,自身便可单独识别和攻击外来细胞、癌细胞和病毒。循环中的 NK 细胞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被激活,它们会渗透到组织中,分泌穿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

NK 细胞功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肿瘤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倾向于免疫抑制,容易发生肿瘤免疫逃逸,其免疫抑制的主要特点是 NK 细胞数量减少和表型改变。随着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受到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抑制以及局部微环境的改变,NK 细胞的功能也受到显著抑制,其分子机制主要为抑制性受体(KIRs)表达增加和激活性受体(KARs)表达减少。

NK 细胞的抗肿瘤特性

根据形态学特征,NK 细胞也被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天然细胞毒性。大量研究已证明,NK 细胞无需致敏便具有天然的抗肿瘤活性,且在肿瘤移植模型中,当 NK 细胞功能或数量存在缺陷时,肿瘤生长更为猛烈。

在临床方面,一项为期 11 年的随访研究表明,NK 细胞活性低的人,发生肿瘤的风险更高。此外,对胃癌和肺鳞癌病人肿瘤组织浸润的 NK 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NK 细胞浸润多的病人往往预后更好,这说明 NK 细胞浸润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充分表明了 NK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综合临床研究可知,活化的 NK 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活化其他细胞间接清除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NK 细胞杀肿瘤的机制

NK 细胞最初通过危险信号或压力信号识别异常的肿瘤细胞,活化的 NK 细胞利用多种机制直接裂解肿瘤细胞,包括颗粒(颗粒酶或穿孔素)释放途径、死亡受体途径、分泌效应分子途径和 ADCC 途径。此外,NK 细胞还具有调解功能,可促进 DC、T 细胞和 B 细胞的抗肿瘤功能。

NK 细胞的应用范围

由于 NK 细胞对任何一种肿瘤均有杀伤作用,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应用前景。其涵盖了 19 种常见的实体瘤以及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如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大 B 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
 


适应症:
  • 手术后患者,可防止肿瘤转移复发;
  • 无法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的中晚期患者;
  • 放疗、化疗失败的患者;
  • 放疗或化疗后患者的综合治疗;
  • 骨髓移植后或化疗缓解后的白血病患者;
  • 癌性胸、腹腔积液患者。

禁忌症:
  • 怀孕或正在哺乳期妇女;
  • 脏器移植者;
  • 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 不可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患者;
  • 对生物制剂过敏者;
  • T 细胞淋巴瘤患者;
  • 正在进行全身放疗、化疗的患者;
  • 晚期肿瘤造成的恶病质、外周血象过低患者。

异体 NK 细胞输注后为何外周血中检测不到?

NK 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淋巴细胞可分为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 NK 细胞。NK 细胞又称为自然杀伤细胞,是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来源于骨髓,约占血液中所有白细胞数量的 15%。NK 细胞在正常人体内分布于外周血液循环以及肝脏、脾脏。NK 细胞正常输注后,经过肺部截留以及在肝脏、脾脏分布后,外周血中能够检测到的数量级约为 1:100,即输注了 2×10⁹个细胞,外周血中分布约 2×10⁷个细胞。人体血量约 4000 - 5000ml,换算后每微升血液中 NK 细胞数的变化仅为几个细胞数的变化。目前血液科使用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测范围是 150 个细胞 - 1100 个细胞每微升,所以如此细微的变化,使用常规检测方法很难检测到细胞数的变化。因此,在输注完细胞后,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出细胞数的变化。

NK 免疫细胞体内分布的依据:免疫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后,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淋巴循环,在淋巴细胞循环中,免疫细胞有一个归巢和再循环的过程,并且 90% 流经脾脏,大部分分布于肝脏和脾脏。这在我国《医学免疫学》教材中有明确提及。

异体 NK 免疫细胞是否需要配型?

NK 细胞是 T 细胞的一种,表型是 CD3 (-),不会引起免疫源性反应,能够引起免疫源性反应的是 CD3 (+) 的 T 细胞。所以只要回输的 NK 细胞纯度高,就不需要做 HLA 配型,也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异体 NK 细胞会不会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

前面提到 NK 细胞不会引起免疫反应,所以机体内原有的 T 细胞和 NK 细胞不会对输注进体内的异体 NK 细胞发起攻击。

NK 细胞回输是不是数量越多越好?

首先要明确回输 NK 细胞的目的是希望其发挥作用,清除病菌、病毒、肿瘤。如果所有的 NK 细胞都能发挥预期作用,就应按照临床上的指导用量完成细胞回输。目前临床上指导的用量是 4.0×10⁷个细胞 / 公斤,以一个正常成年人体重约 50 公斤计算,单次细胞总量约为 2.0×10⁹个细胞,3 次为一个周期,需要连续输注 3 次。

自体 NK 细胞和脐血 NK 细胞抗肿瘤特性的差别

用于输注的 NK 细胞既可以来源于病人本身(autologous setting),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健康捐赠者(allogeneic setting)。自体或同种异体 NK 细胞可以从外周血、骨髓或者脐带血中获得。外周血 NK 是将病人自体或近亲属外周血通过因子诱导制备而来;脐血 NK 是新生儿脐血通过因子诱导而来。

在治疗早期,大多采用自体外周血,优点是自体,不存在免疫排斥;缺点是病人自身或受放化疗影响,细胞状态不好,最重要的是存在疗效不理想的问题。随着研究深入,现已证明,癌细胞会通过细胞吞噬作用,减少自身抗原,让培养后的自身免疫细胞耐药,同时还会让自身免疫细胞带上它所要攻击的靶点,使它们互相残杀。

而脐血来源、培养制备的 NK 细胞则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脐血培养的 NK 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病人 NK 细胞表面 KIR 不能互相匹配,这导致 KIR 不能向下游传递抑制性信号,能够成功阻断癌症细胞对 NK 细胞的抑制,因此脐带血来源的 NK 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有研究表明,异体来源的 NK 细胞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有着极好的临床疗效。

脐血来源比较原始,免疫原性几乎可以忽略;提供脐血 NK 的机构会提供相应的安全指标认定,所以脐血 NK 的卫生安全及免疫排斥都无需担心。因此,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推荐脐血 NK。

相关标签: CIK 和 NK 两大抗癌细胞:力量何在?应用范围?如何运用?NK 细胞:肿瘤的 “天然杀手”,解析其在癌症临床中的应用